府城歷史之窗-吳萬春香行
本香行於1895年為第一代高標梅創立「玉梅香行」,在那時候的人都到廟宇祈求香末保平安,進而使高老闆研發能食用的香。「吳萬春香行」的由來是,第一代老闆高標梅,他有一位姓吳的好友膝下無子嗣,因此把他其中一個小孩過繼給吳姓好友取名吳森緣,之後香行便改名為吳萬春香行,期待「吳」這個姓氏可以「萬」世「春」秋;第二代吳森緣堅持父親的理念,強調手工製香、天然用料、自然日照三大特色。第三代吳烟春秉持祖父、父親的百年理念外,將臺灣漢方草藥入香,並從事香文化的提升。
目前吳萬春香行的據點過去是民政時期衛兵站哨的地方,本棟建築物與赤崁樓對街遙遙相望,與祀典武廟與大天后宮連接在一起,在建築物上方可以看到赤崁樓、武廟與大天后宮三處古蹟,三樓上可以看見三處一級古蹟、米其林評定的三星景點。
如此具有歷史價值的地點是免費開放的空間,同時也設有問路店的服務,2013年開始在外國旅遊網站上廣受推廣,是許多國家的觀光客來台南必來的特色商店,2018年之後才開始陸續有國內的觀光客注意到我們。
府城百年老店
第一代高老闆有紀錄的營業時間是1895年起,從當時開始推廣手工製香,並於西元1902年,為了擴大營業領域,更名為「吳萬春香行」後。至今已有124年歷史。
台灣漢香
第三代老闆吳烟春開始將漢藥入香發揚光大,將過去的拜拜使用的香轉型成為室內薰香,因此有臥香、環香、香木等產品研發,同時也增加福奉禮盒作為贈品使用,讓香品的層次再向上發展一階。從不添加任何化學用料,因而各項香品百年來備受顧客喜愛,更有香可以吃的美譽!
目前「台灣漢香」為吳萬春香行的品牌,台灣漢香於西元2015年,唯一代表「台灣香」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,在中國成都所舉辦的第五屆世界非物質文化資產展覽。也曾經代表台灣製德國、上海參與百年老店特展。產品並經SGS檢驗通過,又榮獲製香業者難得的三項專利。
銷售網除了遍布全台各地外,更遠及最南端的恆春與澎湖外島—東吉島。至於美、日、東南亞市場更是早就進入!
手工香
目前吳萬春香行堅持使用天然香材,並以純手工方式製香,在香料上也有細心挑選過,檀香使用印度老衫、沉香使用印尼沉與越南沉及台灣的肖楠。
手工製香師父的製作工法使用天然的黏粉,天然黏劑黏著度較差,因此需要師傅多次的沾黏,手工製成的立線香較機械製程較粗,但也確保了沒有化學添加劑。天然的立線香因為沒有化學添加物,燃燒後的味道相對溫和不刺鼻,香灰也不會有燙手的狀況。
一開始製作傳統拜拜的香,一開始都是一呎三、一呎六的香,香行由於祭典的需求製作較少見的一呎二的香款,目前也多做一呎的香,特別是為了一貫道所設計的香款,後來老闆發現北部的市場對於燒香的需求喜好較短尺寸的香,因此有在生產更短的香。
手工香製程
做香過程的每一動作都不得馬乎,腕力、力度要恰到好處,香料粉才能均勻附著。所以說『好香』,除了清香不嗆鼻以外,其香身要飽滿、均勻且要直、要圓滑平整。手工香製程分兩階段:製香前準備及新港香功九式。
・製香前需準備之材料:
・新港香功九式:
將竹枝適當長度沾水,使其能搓上黏粉,乾淨的竹枝沾水浸溼,留下「香腳」長度約10~20公分,即手拿的地方不沾水。
使竹枝能均勻搓上黏粉(楠木樹皮粉)。以搓揉的方式將黏粉附著在濕潤的香蕊上。
@第一式與第二式和稱為「打底」,稱為第一次浸水。
水份使黏粉產生黏性,以便黏附香粉。將打好底的香枝,浸水至與黏粉同一高度。
將浸水後的香枝,展開呈扇型使香枝分開,再將香料粉灑於香枝上,使每支香均勻的黏附上香料粉,並藉由展開呈扇型時將其分開,將有瑕疵的香挑出。
展香撒上香粉後,用雙手手掌將香做圓形的轉動,使香料粉均勻的附著在香枝上並適時的將有瑕疵的香挑出。
以右掌和右臂彎抱住香枝,左手在上,讓香枝圓形轉動互相摩擦,並在扌切香的過程中將多餘的香料粉抖落,使香枝更加紮實且圓滑平整。
將製好的線香均勻交錯晾在香架上,以利通風與日曬讓香均勻晾至七成乾。
晾香至七成乾後將香收起,在香腳的部分浸染紅色染料,將香腳染成紅色。
將染好香腳的香重新晾開在香架上,曝曬至完全乾燥後,即成天然健康安心香品。
香餅體驗
本店門市與陳德聚堂有提供香餅製作體驗,為了讓更多消費者可以了解製香的過程,香餅的使用可以做擺飾或空間薰香作用,產品經過兩到三個月之後就可能失去香味,也可以進一步作為擴香石使用。